【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你来参加我们的结业典礼,我真的很开心!”7月17日下午,在我校交流中心举行的中巴“千人计划”农业技术培训项目首期结业典礼上,巴基斯坦学员巴吉瓦一眼就在人群里认出了我。
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培训项目是中巴两国元首外交承诺项目,巴基斯坦政府计划派遣1000名农业毕业生赴华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培训,首期培训班于4月18日在我校开班,共有300位学员来华参加培训,巴吉瓦就是其中一名。
巴铁的热情打消了我的顾虑
一个多月前,刚从澳大利亚访学归来的我突然接到了课题组的紧急任务:3位巴铁要来组里跟岗实习,需要我帮忙带教。所谓“跟岗实习”,就是种子生产与加工方向80余位培训学员每两人或三人分为一组,深入各课题组,与本校研究生一起进行三周同学习、同劳动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试验学习。
我清楚我的英语水平,日常沟通还行,但用讲授专业知识似乎远远不够——听闻这个任务,我面露难色。“这是政治任务,我们相信你,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也会尽力支持你的。”课题组宋科峰师兄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行!我一定尽力!”我咬了咬牙,接下了这个任务。
6月初,巴基斯坦学员如约进组实习。还记得带实习的第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到校门口迎接,一眼便发现了身材魁梧、穿着笔挺西装的他们。
我硬着头皮上前用“散装”英文打招呼,瞬间被巴铁热情地围住,却不曾想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好掏出翻译器“救场”。“不用为你的英语感到抱歉,我们能听懂,能深入课题组实习是我们的荣幸!”——翻译器上的文字打消了我所有的紧张和顾虑。“我叫巴吉瓦,是巴基斯坦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员。巴基斯坦农业面临许多和中国相似的问题,我希望能从中国学到真正创新性的知识,推动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给巴基斯坦农民带来福祉。”其中一个学员兴奋地说。
作者(左1)与宋科峰(右二)和三位巴铁在校园合影
回到实验室,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已为学员们倒好了水。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另外两位刚从巴基斯坦毕业的研究生——苏海尔和因齐马姆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接下来的三周要辛苦你了,祝我们合作愉快!”在欢声笑语中,巴铁的热情让我放下了顾虑。
就这样,我与巴吉瓦、苏海尔和因齐马姆开启了一段共同学习成长的奇妙时光。
我为巴铁倾囊相授
在实验室,三位巴铁学员的问题如雪片般飞来:从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到我国小麦生产情况,再到小麦栽培过程中怎么种、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怎么防治病虫害,不一而足。我竭尽所能,结合自己专业课所学知识和实习经历,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解答他们的问题。
一上午的时间转瞬即逝,看着他们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笔记,我心底不禁升起了一丝敬意——看来,我真的得多给巴铁兄弟教点干货,才对得起他们不远万里而来。
巴铁学员跟岗实习的三周,正是我们课题组一年中最忙的麦收季节。在完成繁重田间劳动的同时,我向学员们介绍了课题组各试验田块种植的材料及其用途,作为翻译和他们一起会见了课题组指导老师,还带学员体验了从单穗取样编号到小区机收打包,再到机械脱粒、晾晒、打包归仓的全过程。
巴铁进行DNA提取试验
回想起那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至今仍觉得万分辛苦——一早便要下地劳动,要回答学员在田间地头提出的各种问题,天黑收工后要将涉及的育种学基础知识翻译成英文分享给他们,还要为第二天的实习做语言上的功课,经常忙到深夜;但学员们收获知识后热情的笑容、诚挚的感谢,总能给我以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了让学员们掌握基础实验技能,最后一周的跟岗实习我大胆安排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提取试验。作为一名“准研究生”,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DNA提取试验,尽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是在试验过程中频频出错。万幸,在师兄师姐的指导、帮助和学员们的鼓励下,试验最终顺利完成。
“感谢全体团队成员对我们的指导和关照,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你们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和热忱令我们感动!”跟岗实习结束前,学员苏海尔激动地说。
帮巴铁找一本栽培技术手册
我和巴铁的故事本该到此为止,但告别前,学员巴吉瓦的话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他说,这些育种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太难懂了,有没有让巴基斯坦的农民也能看明白的栽培技术手册?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扎进图书馆,查阅关于巴基斯坦农业概况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我本科阶段参与高产田创建的经验,努力寻找最简明扼要的小麦栽培技术手册;在线上为学员答疑解惑的同时,同步更新学员跟岗实习期间完成试验的后续进展......
终于,在征得学院外事办老师同意后,我带着我上栽培学专业课用过的、写满笔记的课本和专门购买的小麦栽培技术手册来到学员驻地新天地酒店,再次见到了他们。“太感谢了!能再见到你,真的很开心。我们回去后一定会把书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好好研读!”接过我的书,学员因齐马姆十分兴奋。
作者和巴铁一起取穗
这次会面,学员们给我分享了许多在中国的见闻,从长武试验站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坡,到智慧农博园“如有魔法”的智能植物工厂,再到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淳化乔麦饸饹文化旅游节......尽管我只能听懂学员们的只言片语,但他们对中国农业、中国文化和学校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的赞叹溢于言表。
“中国人民持之以恒地在农业上进行投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你们的勤奋、敬业和对农业工作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学员巴吉瓦感慨道。
结业典礼再重逢
结业典礼上,我早早挤进第一排的人堆,给上台领取结业证书的巴铁拍照。他们见到我似乎有些诧异,急切地拉着我拍照留念。
“John(我的英文名),你能来我们的结业典礼,真是我们的荣幸!”苏海尔的惊喜溢于言表。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可是承诺过我要来你们的结业典礼的,怎么能食言呢?我要是来巴基斯坦做客,你们可得请我吃最好的巴斯马蒂米啊!”
通过结业典礼我才知道,我们农学院对这次培训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学院领导牵头的管理团队,每个班配备2个班主任专职管理班级事务,还配备了7名懂外语的志愿者,全力满足巴方学员在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秘书、种子生产与加工方向培训班班主任王虎老师介绍,“我们全体师生竭尽所能,为学员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有学员凌晨被开水烫伤,师生们全程陪同治疗。”
“这次培训,我们共开展了60余场专家讲座,精心组织了40余场田间参观和企业实践,同时开展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还与‘头雁领航’项目企业家达成了十余项初步合作意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业典礼上,校长吴普特总结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中巴‘千人计划’农业培训,位巴基斯坦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巴铁回国的日子。7月20日,我与30多位老师和志愿者一起,将巴铁培训生送往机场。临别之际,我再次与三名培训学员热情告别,并和他们约定有农业技术上的问题随时可在线上继续交流探讨,我和全体西农专家老师会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巴铁学员与我校送别师生在机场合影留念
经过整整10个小时的奋战,次日凌晨1点,全体巴基斯坦访学生终于顺利出关,启程回国。看着最后一位巴铁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习近平总书记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依山傍水的好邻居、深度互信的好伙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对中国和巴基斯坦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农学人,我愿继续参与“千人计划”农业培训项目,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铁杆友谊再谱新篇。
祝巴铁归途顺利,前程似锦!愿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谊万古长青!
作者简介: 李佳翊,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1级本科生
编发:张晨茜
编辑:卢芝颖
终审:靳军